摘要:说到饮茶器具,自明清以来素有 “ 景瓷宜陶 ” 的说法。就是说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,陶茶具以宜兴紫砂为最。景德镇瓷器可不必细说,因它那优美的造型丰富的釉色,耐人品味的花纹图案和精细的胎骨使人目了然,而并不起眼的紫砂器具为何这样大受人们的喜爱呢...
说到饮茶器具,自明清以来素有 “ 景瓷宜陶 ” 的说法。就是说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,陶茶具以宜兴紫砂为最。景德镇瓷器可不必细说,因它那优美的造型丰富的釉色,耐人品味的花纹图案和精细的胎骨使人目了然,而并不起眼的紫砂器具为何这样大受人们的喜爱呢?
江苏宜兴紫砂器创始于宋代,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。它是用一种质地细腻、含铁量很高的特殊陶土制成,无釉,呈赤褐、淡黄和紫黑等色。由于它既有一定硬度,又保存了一定的气孔,因而盛茶既不渗漏,又富有良好的透气性能。
所以古人说用该壶饮茶,“ 既不夺香,又无熟汤气 ”;“ 用以泡茶,不失原味,色香、味皆蕴 ”;“ 注茶越宿,暑月不馊 ”。此外,这种器具还有耐冷热急变的特点。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剧变而炸裂;盛暑六月把盏啜[chuò]壶,也不会炙手。
紫砂壶使用越久,壶身色泽越发光润,气韵温雅,玉色晶亮。因此,寸柄之壶,往往被人珍同拱璧,贵如珠玉。紫砂器艺人在艺术上的审美追求,也是博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。
古人饮茶,唐代时讲究技艺,宋代时讲究意境,到了明代由于散茶泡饮的兴起,为讲求品茶情趣创造了条件。饮散茶在明初已和当今炒青绿茶的芽茶相似,茶汤的汤色由宋代的 “ 白 ” 色变为 “ 黄白 ” 色。这样对茶盏的要求不再用黑、青色,而是崇尚白色了。
可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,随着瓷茶壶与紫砂茶壶的崛起,使得茶壶和茶汤的色泽不再有直接的烘托对比关系。人们不再注意茶具的色泽,而转向追求茶壶的雅趣上来。
这时的紫砂器及时地创出形态各异、千姿百态的造型,不但典雅庄重,大小相宜质感细腻,还常配以篆刻诗词与书画。据明人周高起《阳羡茗壶录》等有关文献记载,明代嘉靖、万历年间的龚春(本名供春,以其姓龚,又称龚春)和他的徒弟时大彬是当时著名的民间紫砂艺人。
他们把紫砂器推到一个新的境界。龚春的制品被称为 “ 供春型壶 ”。其造型新颖精巧,质地薄而坚实,曾被誉为 “ 供春之壶,胜如金玉 ”。可是,供春制作的壶,因年代久远,传世品如凤毛麟角,少得可怜。
供春制壶还有段传说,供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童,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,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,闲时常看老和尚做壶,十分入迷,就偷偷地学。可是他没有泥料,偶然间发现老和尚每天洗手的小水池中沉积着很多泥。
泥经过漂洗沉淀,变得很细腻,他就用这些泥趁主人读书时做起来。寺院里有棵参天银杏,盘根错节,树瘤多姿,他朝夕观赏,模拟树瘤捏制出一把树瘤壶。这把壶造型独特,生动异常,老和尚看后拍案叫绝,便把平生制壶的技艺倾囊相授,使他成为著名的制壶大师。
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件供春款树瘤壶,有人认为是传品,有人疑为赝品。1965年在南京市明墓出土的一件紫砂提梁壶,壶腹圆正,壶盖扁平,有葫芦形的盖纽。提梁断面呈圆角四棱形,在壶的顶部弯两个矮角的拱形,后部有一个小系。
壶的质地比较粗,根据墓志表明下葬于嘉靖十二年(1533年),证明壶的制作时间是供春制壶的时代,这是早期紫砂壶的唯一准器具。
时大彬的作品,突破了师傅传授的格局,多做小壶,点缀在精舍几案上,更加符合品茗的趣味。他的杰作 “ 调砂提梁壶 ”,上小下大,形体稳重,紫黑色,杂以砂硇[náo]土,呈现星星白点,宛若夜空繁星。现存的还有葵花壶,气韵古朴深厚。人称时大彬的作品是 “ 千奇万状信手出 ”、“ 宫中艳说大彬壶 ”。
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,制壶名家辈出。驰名于世的有清初陈鸣远,嘉庆年间的杨彭年,其他还有邵大亨、黄玉麟、程寿珍、俞国良等名家。
陈鸣远制作的茶壶,线条清晰,轮廓明显,壶盖有行书 “ 鸣远 ” 印章。现存于世的有东柴三友壶、朱泥小壶等,均被人们视为珍品,予以收藏。
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,不用模子随手捏成,天衣无缝,被人推崇为 “ 当地杰作 ”。当时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是一位书画篆刻家,著名的 “ 西泠[líng]八家 ”之一。他好饮茶,同时又迷恋紫砂茶壶,在宜兴任职期间与杨彭年合作,设计了 “ 十八壶式 ”,并在壶上题刻诗句铭文。他们的作品人称 “ 曼生壶 ”,一直为鉴赏家所珍藏。
清代还有紫砂茶叶罐,制作十分精美。现代紫砂茶具较以前又有了更大发展,新品种不涌现,还专为日本消费者设计了艺术茶具,称为横把壶”。
一、仿生型。做工精巧,结构严谨,仿照树木花卉的枝干叶片、种子以及动物形状等,制作得栩栩如生,富有质朴亲切之感,如扁竹壶、玉兰壶、藏龙壶等。
二、几何型。外形简朴无华,表面平滑,富有光泽。常见的有圆壶、六方壶、菱花壶、八角壶、四方壶、九头育香茶具等。
三、艺术型。属于集诗文、书画、雕塑于一者,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。如玲珑梅芳壶、束竹壶、八宝壶、加彩人物壶、九头报春壶等。
四、特种型。即专为特种茶类的泡饮或特殊饮茶方法制作的。典型的例即闽台一带啜乌龙茶的茶具,人称 “ 烹茶四宝 ”扁形赭褐色的烧水壶,俗称 “ 玉书碨 ”;娇小玲珑的生火烧水的潮汕风炉;大小如手掌紫褐色的壶,又称 “ 孟臣罐 ”;握不盈寸的小茶杯,人称 “ 若深瓯 ”。
孟臣,相传是清代江苏宜兴艺匠,他所制的茶壶别具一格,后来他做了官,人们为了纪念他,称其所制之壶为 “ 孟公壶 ”或 “ 孟臣罐 ”。至今闽、粤、台民间仍崇尚这种壶,翻起壶底均盖有 “ 孟臣 ”印记。
壶小者可斟茶一二杯、稍大者斟三四杯。通常三四只 “ 若深瓯 ” 与 “ 孟臣罐 ” 是放在圆盘子里,这套茶具既是泡茶饮茶的茶器,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。
自明代以后,紫砂壶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,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珍爱。15世纪时日本人就曾到中国来学习造壶工艺,至今仍把紫砂茶壶视为壶中珍品,曾有 “ 名器名陶天下无类 ” 的赞语。
17世纪紫砂壶与中国茶叶一起由海路传到了西方,西洋人把它称为红色瓷器。以后葡萄牙人、荷兰人、德国人、英国人都先后把这种红色陶器作为蓝本进行仿造,成为欧洲第一批茶用陶器。
18世纪初德国人约·弗·包特格尔(J.F. Bootger)不仅制成了紫砂陶,还于1908年写了一篇题为《朱砂瓷》的论文。
20世纪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马、伦敦、巴黎的博览会上展出。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及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奖,为中国陶瓷史上增添了光彩。